主菜单

名师大讲堂|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大野一兴教授莅临我校开展讲座《艺术和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

责编: 文玉、郭松 作者: 王思蒙 发布时间:2025-10-17 浏览量:143

大野一兴

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生成式AI人工智能设计师,舞台映像艺术设计师,北京东京文化中心艺术总监,中国中央电视台CCTV特邀艺术顾问,国际儿童绘画展日本代表评委,一般社团法人日中美术文化交流协会艺术顾问。

 

10月13日-15日晚,日本武藏野美术大学教授、生成式AI人工智能设计师大野一兴受邀莅临我校,为学校师生带来了6场题为《艺术和科学与人工智能的结合》的精彩讲座,讲座内容丰富且见解深刻,引发师生广泛关注。

讲座伊始,大野一兴教授首先聚焦学生创作现状,主动与现场学生互动,初步了解大家对“艺术与人工智能关系” 的认知与思考。随后,大野一兴教授明确指出,人工智能技术的持续发展,正对艺术创作的方式方法及艺术形式的演进产生关键性影响,这一观点为后续讲座内容奠定核心基调。

 

讲座中,大野一兴教授结合自身成长经历,分享了对艺术创作源头的理解。“观察自然、记录自然是极具价值的过程,从中能够真切感知时间的流转与事物的变化。我至今仍坚持每日撰写观察日记,记录当下的内心感受与思考。”为让学生更直观理解这一理念,他将个人创作手稿现场交由学生传阅。在此基础上,大野教授强调,所有美的呈现均兼具规律性与多样性,艺术创作的灵感源于对自然界万物的细致感知,而创作者必须保有对世界的好奇与惊奇之心,这是创作的核心动力。

在阐述技术与艺术的结合时,大野一兴教授通过多个经典案例,系统介绍了增强现实(AR)、虚拟现实(VR)等技术在艺术创作领域的实际应用。他分析称,AR技术对空间的延伸功能,能够让受众获得“身临其境”的体验,更直观地感受艺术场景所传递的内涵。同时,他也客观指出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在艺术创作中的局限性:“我曾尝试将个人素描作品与AI技术结合,转化为动画作品,但最终呈现效果未达预期,动画中素描人物的面部出现明显变形、线条崎岖等问题。” 他表示,现阶段AI创作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仍存在细节表达不足等短板,若要让AI技术更好地服务于艺术创作,需要重点突破细节呈现的精准性问题。

 

讲座互动环节,大野一兴教授针对学生集中关注的“AI生成的作品是否属于艺术?”“在AI创作技术的冲击下,艺术领域从业者是否会面临失业风险?”的两大问题作出回应,为在场学生提供了全新思考视角,引导大家深入探讨AI无法替代人类创作的核心价值。

讲座尾声,大野一兴教授对“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作出总结。他提出,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提出问题的行为,而数字技术正逐渐成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当前阶段,AI虽能复制大量既有内容,但人类创作中蕴含的独特思想、情感与创造力,是AI无法复制的。AI作品的生成依赖互联网现有数据,其本身不具备自主创造力,而人类的创造力具有无限潜能,这是人类创作者的核心优势。他鼓励广大学生坚持原创创作,充分挖掘自身潜能,在艺术道路上取得属于自己的成就。(郭松、陈阳、董佳颖、王静、王可欣/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