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一流课程建设方案

发布时间:2022-05-19 浏览量:1420
 
 
北艺教发〔2021〕45号
 
为深入推进学校一流课程建设,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依据《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教高〔2018〕2号)、《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教高〔2019〕6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实施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通知》(教高厅函〔2019〕18号)、《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教高〔2019〕8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学校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积极响应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以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文化艺术行业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以教育教学综合改革为契机,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这个核心点,进一步转变建设理念,创新体制机制,建成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度的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以“一流”专业和特色专业及实验实训教学基地(中心)建设项目为引领示范,重点打造一批高水平课程,为卓越拔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重点支持已有建设基础、取得明显教学成效的课程,让优的更优、强的更强。重点支持建设具有行业特色的课程,丰富一流本科课程体系。
一流课程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课程内容强调广度、深度和广度,突破习惯性认知模式,培养学生高度站位、广度比较、深度分析、大胆质疑、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教学内容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主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及时将学术研究、科技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教学方法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大力推进教学与科研、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与个性化学习。
一流课程设计适度增加研究性、创新性、综合性内容,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让学生体验“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学习挑战。改革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知识增长、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
围绕教学有效性、学习者参与度以及教育技术融合等主题,对标教育部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课程标准,推进课程内容更新和课堂革命,建立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注重学习过程与结果有机统一的课程建设机制,为学生提供一流水准的优质课程教育资源和高质量的课程教学产出。
根据教育部和自治区教育厅的一流本科教育工作部署和学校一流课程建设规划,积极开展校级一流课程建设,建成线上(包括MOOC和SPOC课程)、线下(即传统面授的课堂教学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即面授教学与网络教学进行有机结合的课程)、虚拟仿真(即基于“智能+教育”,把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实验教学深度融合的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社会实践(与“青年红色筑梦之旅”和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相关的创新创业技能和社会实践类课程)等五类一流课程共计50门,推动学校人才培养的课程“质量革命”,争取一批课程进入省级和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行列。
根据学校一流课程建设五年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计划立项建设线上、线下、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和社会实践五大类型一流课程,共计50门。其中,线上一流课程10门,线下一流课程20门,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20门,虚拟仿真一流课程5门,社会实践一流课程5门。
课程至少须经过两个学期或两个教学周期的建设和完善,取得实质性改革成效,在同类课程中具有鲜明特色、良好的教学效果,并承诺入选后将持续推进。符合课程类型基本形态和特殊要求的同时,在以下多个方面具备实质性创新,有较大的借鉴和推广价值。
坚持立德树人,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课程负责人须为学校正式聘用的教师。课程团队教学改革意识强烈、理念先进,人员结构及任务分工合理。主讲教师具备良好的师德师风,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较高学术造诣,积极投身教学改革,教学能力强,能够运用新技术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目标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知识和能力双重培养。
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教学策略、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设计合理。
课程内容结构符合学生发展规律与时代需求,依据学科前沿动态与社会发展需求动态更新知识体系,契合课程目标,教材选用符合教育部和学校教材选用规定,教学资源丰富多样,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和时代性。
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接受特点,创新教与学模式,因材施教,促进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资源共享、知识生成,教学反馈及时,教学效果显著。
教师备课要求明确,学生学习管理严格。针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等采用多元化考核评价,过程可回溯,诊断改进积极有效。教学过程材料完整,可借鉴可监督。
根据上级部门的工作安排,教务处负责组织各类一流课程建设的申报工作。
二级学院(部)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组织本单位的遴选工作,并向学校推荐。
教务处组织专家对各单位推荐申报的课程进行评审,将评审结果报学校领导批准进行立项公布,一流课程建设周期一般为2年。根据提升课程的“两性一度”的要求,采用新理念、新内容、新方法、新技术等进行翻转式、混合式等课堂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并不断总结提炼研究与实践成果。
完成课程建设任务,学校根据相关的要求进行结题验收,基本条件包括:
1.完成立项通知中的条件要求;
2.结题验收申请书;
3.至少完成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包括但不限于视频、课件、测验题、讨论等课程资源使用情况和课程运行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如需获得校级教改项目结题证书,还需按校级教改项目结题通知要求提交相关材料,主要包括:结题申报书;课程改革实施方案(3000字以上);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成果,包括发表的相关论文、教改总结报告(5000字左右);实践成果包括但不限于视频、课件、测验题、讨论等课程资源和课程运行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
学校组织专家通过听课评课、查阅在线课程网站、现场说课、回答专家提问等方式,依据评定标准(详见附件)评选出各类型校级一流课程,学校发文公布结果并颁发证书。
符合条件的课程优先推荐申报省级一流课程和教育部一流课程“双万计划”。
由教务处负责对接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统筹学校一流课程建设组织实施工作,将一流课程建设纳入教学单位考核范畴,指导各有关单位落实有关文件要求,推进国家、广西、学校三级实施体系有效衔接。
教务处对于一流课程的管理主要包括:搜集整理有关信息,及时向全校发布;负责一流课程的立项、申报、检查、结题评审、鉴定等相关工作;配合教学指导委员会组织一流课程的验收等工作;配合财务处做好经费管理等。各二级学院、部门对本单位一流课程建设负有管理责任。
充分发挥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和学术委员会的作用,使之成为学校一流课程建设的参谋部、咨询团、指导组、推动队,抓好建设一流课程的工作。
一流课程团队应持续对课程内容进行更新完善,继续开展教学活动,原则上一流课程应根据所属类型继续提供教学服务不少于5年。教务处对一流课程的后续建设情况进行跟踪,对于未能继续开展教学活动和提供教学服务的一流课程,以及建设质量不达标、出现严重质量问题的课程,予以预警或撤销称号。因特殊原因(如教师不再任教该课程、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无相应课程需更换其他课程,由线上课程转为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等),课程负责人对正在建设的课程有一次调整变更的机会,需履行调整变更手续。
学校依据《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一流课程建设经费使用及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规定安排专项经费建设一流课程,加大对建设国家和广西本科高校一流课程的支持力度,为建设一流课程提供必要的保障。
通过结题验收和获得各级课程荣誉称号的建设课程,学校将给予一定程度的奖励,并对其任课教师予以表彰,同时将一流课程认定情况作为教师职称评审、绩效考核、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参考。学校对获奖教师在自治区级教学名师评选、自治区级教学改革项目立项等方面予以优先考虑。
(一)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二)本办法由教务处负责解释,有关争议事项由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裁决。
 
附件:北海艺术设计学院一流课程评审指标